[1]将铜镜在中国的发展视为由商(甚至更早自甘肃齐家文化或新疆天山北路)开始接续不断的传统的观点,[88]李永迪编,页183,页3-54。时间点与出土铜镜的齐家文化相近。页103-104。〈汉式铜镜在中亚的发现及其认识〉,包括哈萨克斯坦的七河地区及新疆地区,他也采用后迁义的资料,〈论尕马台墓地文化属性及相关问题〉,〈考古学上所见秦与西戎的关联〉,[78]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,《文物春秋》,[33],TheoftheIndo-,240-241,263.[34]次要发现特别集中报导于1989、〈鉴总说〉,〈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〉,[102]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,页135-156;杜正胜,2007),35輯(1968),页34-35。图版9;中国青铜器全集委员会编,〈论早期铜镜〉,[55]ЮрийЕсинТайнабоговдревнейстепи.--Абакан:Хакасскийнаучно-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институтязыка,литературыиистории,2009,107-108,182c.[56]郭物,〈铜镜的源流─中国青铜文化与西伯利亚青铜文化的比较研究〉,卷28,页54-55。《彩陶与青铜器的对话》,〈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〉,596。辽宁喀左;另一自青海、〈中国早期青铜镜纹饰之谜〉,《中国文物报》,[99]高西省,1989年1期,〈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〉,大汶口及小河沿文化,页174-176;程建,该墓出土一面纹饰镜及一面素面镜。页4-5。〈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─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汗青进程〉,〈滦县后迁义遗址商代铜镜探源〉,方彝(M54:183)、页10-11。〈西北冈出土的殷代弓形铜器〉,《林沄学术文集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《文物》,[101]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收入蔡玫芬、〈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〉,页13-14;,“ofthe,”inTheof,II:,ed.von(Los:,UCLAof,c2009-2011),63-70.[111]据报导,〈新疆特克斯县阔克苏西2号墓群的发掘〉,页169。页63-77。2009),见,TheoftheIndo-,25,398,408-409,figs.33,43a,54,110;TheoftheSilkRoad,102,104.[48],TheoftheIndo-,104-105,251,263-264.[49]此为刘学堂引述与梅建军的对谈。185-187。1995),2012),其中尤以李零及曾蓝莹比年的研究最为重要。1975年1期,[57]胡博曾提出青海西宁发现的骨柄锥及刀与文化同类物的相似性。1989年7期,及H.H.谢列金(H.H.)对鄂毕河流域(Ob)出土早期铜镜的整理(A.A.Тишкин,H.H.СерегинМеталлическиезеркалаизпамятниковэпохибронзыВерхнегоПриобья.//ВестникТомск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.--Историяvol.22:2,2013--116-119c.)。〈中国青铜镜发展概述〉一文,2016),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译,页101-103;王纲怀、頁76-89。〈畜牧者与农耕者之间─早期鄂尔多斯文化群与商文明〉,《重修宣和博古图》(扬州:广陵书社,梁星彭,及A.A.提什金(A.A.)、與Sören等將之稱為銅鏡的理解方式不同,页108-110;黄铭崇,《考古与文物》,[103]李水城,页163;高西省,页39;陈佩芬,页827。《文物》,页23-98。《文物》,〈殷代的一面铜镜及其相关之问题〉,8辑(2009.12),[115]山西省考古研究所,《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》,刘一曼,陈灿堂,页690。2015),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,《中国青铜器全集.16.铜镜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〈续论中国铜镜的传播〉,174。页174-175。一种与内蒙及关中地区相近。[66]任晓燕,2010年2期,页1-9;杜正胜,〈中国青銅鏡の起源と東北アジアへの展開〉,〈“弓型器”用途与来源再考〉,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译,〈中国青铜镜の起源と东北アジアへの展开〉一文曾引述此一材料,《考古与文物》,《考古学报》,〈周原出土西周阳燧的技术研究〉,《哈密文物精粹》(北京:科学出版社,〈宝鸡市郊区和凤翔发现西周早期铜镜等文物〉,240;,“Long-asinthe,”43.[45],TheoftheIndo-,263-264,407-410.文献资料虽指出有一些早期铜镜出土,《中国青铜器全集.16.铜镜》;voned.,Theof,I:(Los:,UCLAof,c2009-2011)。8辑(1994.12),〈甘青地区史前太阳神信仰初探〉(兰州: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,甘肃到中原,铜镜图像便蕴含天地精力信仰的观念,〈齐家与二里头︰远距离文化互动的讨论〉,页2。页59。页81-97。《中国青铜器全集.16.铜镜》,页246-251。页112-146。[80]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,页118。〈中国早期铜镜的发现与研究〉,认为殷墟铜镜可分为三种,《殷墟妇好墓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非常接近的编撰方式也见于中国青铜器全集委员会编,图版24.1。页278。《故宫文物月刊》,《崇信于家湾周墓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西周铜镜则是源于卡约文化,[9]李亨求,页16-17。页5-6。《上村岭虢国墓地》(北京:科学出版社,《考古》,37本(1967.3),[83]参考对比之例见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牛尊(M54:475)、李零对博局图像的研究,《陕北出土青铜器3》(成都:巴蜀书社,〈中国早期阳燧的几个问题〉,〈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联之再研究〉,[108]如,“Long-asinthe,”45;梅建军,收入氏着,见冯时,页658-719。宋新潮讨论过铜镜在商王都出现后并未改变以水鉴容的方式,收入上海博物馆编,《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》,曹明檀,H.H.谢列金,页78-86;B.,“AontheandofandinLateIronAge,”oftheZoneintheCE(Bonn:ätBonnInst.f.Vor-u.rüArchä,2015),246-249.[122]SörenandS.eds.and:TheArtandof(:,2012),178.甲元真之,见和正雅,〈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〉,《彩陶与青铜器的对话》,〈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〉,17卷5期(1958.9),页9-13。〈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〉,〈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联之再研究〉,页76。《殷墟妇好墓》,页103-109;郜向平,1964),〈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〉,在此致以感谢。[62]高阿申,〈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〉,宋新潮,《陕北出土青铜器3》,王炳华,陈光祖编,见高去寻,[79]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,[89]高去寻以商代甲骨文字形说明商人临水鉴容,[7]岳慎礼,頁6。页685-719。页33-34、《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页117;刘学堂,收入夏含夷编,辽西地区,1980),《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》(北京:科学出版社,卷39,见宋新潮,〈从石峁遗址的石人看龙山时代晚期中国北方同欧亚草原的交流〉,页231-408;黄铭崇,常喜恩、〈甘肃平凉发现一件商代铜镜〉,以通史方式陈述。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、李荔,T.M.对斯基泰镜子的研究(Т.М.КузнецоваЗеркалаСкифииVI-IIIв.дон.э..--Москва:Индрик,2002),页9。166-168。〈河北灵寿县西木佛村出土一批商代文物〉,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,[112]已有不少学者讨论秦国与草原民族的关联,页593、《华夏考古》,页179-184。[96]Э.А.НовгородоваНожикарасукскоговремениизМонголиииЮжнойСибири.//Монгольский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.--Москва: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НСССР.,1962,рис.44.[97]姚生民,页236-251;;林沄,认为中国境内所见赛依马-图尔宾诺特征或许是经由卡拉苏克而来。受安德罗诺沃文化影响的地区,《考古学报》,[35]著名者如S.V.对塔加尔文化铜镜的研究(转引自,TheoftheIndo-,407)、《夏商西周中原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》,M221现正陈列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览室内。[27]如青海湟中下西河M221,〈欧亚草原动物文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〉,将中国铜镜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的黄帝时期,見甲元真之,《东南文化》,其中最具代表性者,《西部考古》,墓主人肩膀及手臂侧放置了数面素面钮镜或镜形饰,[67]严文明,〈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〉,《中国天文考古学》,〈说汉阳陵“罗经石”遗址的建筑设计〉,页140-141。收入氏着,[113]O’,and;“and:theoftheinAge.”[114]梅建军,山西及河北等区域。比年韩金秋提出中原出土的商周有能够来自非中原地区,2期(1973.11),〈青铜镜探源〉,页57-63;李学勤,[2](宋)王黼编纂,2001),并未查找到其他出版资料或线图。刘学堂,页221、[126]已有许多著作讨论汉代博局铜镜与战国术数间的关联。〈沙井文化研究〉,2010年1期,〈陕西淳化出土的商周青铜器〉,《中国早期铜镜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页12-22。图版8.1。〈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〉,〈中国青銅鏡の起源と東北アジアへの展開〉,《西清古鉴》(扬州: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,[40]КузнецоваЗеркалаСкифииVI-IIIв.дон.э.;,TheoftheIndo-,410.[41]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,[17]最具代表性者为E.,TheoftheIndo-(,the;:,2007);TheoftheSilkRoad(:of,2008).[18],TheoftheIndo-,263-264;TheoftheSilkRoad,104-105.[19]G.-,“and:Theofwith,”20(1995):17-67.中译本见胡博(G.-)着,〈中国早期铜镜的发现与研究〉,崧泽、陈佩芬,《比较考古学随笔》(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〈塞伊玛-图比诺现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:兼评帕尔青格教授“塞伊玛-图比诺现象和西伯利亚动物纹饰的起源”一文〉,《金属镜:阿尔泰古代和中世纪的资料》。Kara-遗址,李永迪译,64本2分(1993.6),指出「似乎殷墟铜镜的起源与西北地区(卡约文化)关联较大」,图版30。库兹明内赫着,页103-104。《“周边”与“中心”:殷墟时期安阳及安阳以外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》(台北:中央研究院汗青语言研究所,《彩陶与青铜器的对话》,[109]持此论者如宋新潮,1997),《秦王朝と兵馬俑─発掘された歴史の実像─》(2015年12月19日發表於東京国立博物館舉辦之演講會),八角星纹图案在中国的新石器遗址中见于马家滨、《中国古铜镜》(台北:艺术图书公司,页29-68;李亨求,《金属镜:阿尔泰古代和中世纪的资料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《考古學雜誌》,页51,页40-51。页206-207;,“Long-asinthe,”38.[52]刘学堂,《大陆杂志》,书中总整古代文献及考古发现,页33-34。[3]“,,”oftheofFar(1933):143-154.[4]星纹镜出土于一九七七年。见切尔内赫、[70]此镜介绍见JoanAruzetc.eds..TheDeerof:the,,andthe,Ufa(NewYork:TheofArt,2000),248.[71]胡博,〈铜镜的源流─再论韩国青铜文化的起源〉,1998),但发表线图者极少。收入氏着,[90]张莉曾提出殷墟出土的铜镜是身份的标志物,[85]相关讨论见高去寻,页163;高西省,《比较考古学随笔》,[98]张长寿、《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地》(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98)。《中国青铜器全集.16.铜镜》,并与尕马台镜进行对比。[117]中国青铜器全集委员会编,[50]吕恩国、不过其结论认为更有能够与赛依玛─图尔宾诺相关。页85-87;张天恩,〈铜镜起源初探〉,2013);高西省,页165。甘肃、[81]高去寻,收入西本豊弘、〈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〉,页90,2016),[72]甲元真之,2015年10期,页161。[24]宋新潮,1997年7期,〈塞伊玛-图尔宾诺文化在中国〉,高滨秀,6辑(2007),图版5。《彩陶与青铜器的对话》,[14]刘学堂,充分反映在大量铜镜通史性的论著及图录中。〈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镜寓意试探〉,页16-19。1986年5期,該筆資料發表於梅原末治,《贵南尕马台》(北京:科学出版社,见王煜,1993),《彩陶与青铜器的对话》,《边疆考古研究》,〈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〉,及吉尔吉斯坦()的窖藏。76-77。如〈跋中山王墓出土的六博棋局—与尹湾《博局占》的设计比较〉、〈试论中国铜镜的起源和早期映照方式〉,〈畜牧者与农耕者之间─早期鄂尔多斯文化群与商文明〉,[95]郭宝钧,〈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─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〉,《中国青铜器全集.16.铜镜》,2006),《金属镜:阿尔泰古代和中世纪的资料》,收入中国青铜器全集委员会编,收入氏着,《新疆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《中国早期铜镜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頁395-404。[10]梅原末治,2004),2003年1期,金器的使用也是一项重要指标。页121、良渚、[125]铜镜与妆奁的讨论,〈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〉,到河北唐山、《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《考古与文物》,《文物》,2015),《中原文物》,〈秦鏡と秦人の“破鏡”習俗について〉,2005),页5-6。1991年5期,[38],TheoftheIndo-,263-264,407-410.[39]A.A.提什金、页134-135、《入山与出塞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[63]安特生报导此镜为瑞典赴蒙传教士Joel于内蒙古-sum得到。页262-288;乌恩,〈綏遠地方出土古銅鏡の二三に就きて〉,页168。〈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〉,92。〈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〉,朱乃诚、页314-315;王煜提出自晚商起,页125-128;吴晓筠,〈中国铜镜的起源及传播〉,〈周代の古鏡〉,《边疆考古研究》,1988年2期,〈象天法地:先秦至汉晋铜镜图像寓意概说〉,《考古学集刊》,H.H.谢列金着,页12。